高考倒计时一个月,如何冲刺更有效
2023年高考即将到来,超过一千万名考生将要迎来属于他们的一次人生大考。
(资料图)
“作文如何做准备”“数学‘刷题’还来得及吗”……在临考前的冲刺阶段,记者就考生们关心的问题,邀请名师答疑解惑,说说最后复习的备考要点、注意事项,让考生们轻松上阵,从容应考。
最后一个月 作文升格仍有望
学生提问:语文考试作文很重要。还有一个月时间,我们还能从哪些方面做准备?
山西省特级教师刘补明:
尽管作文应考能力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只要真琢磨、肯下功,且得法不言弃,仍有一定的提分升格空间。
考场作文首先要遵守常识,遵循经验。临近考试,考生需沉下心来,整合梳理这些常识与经验,特别注意领悟教材中关于写作的人文主题与具体任务。另外,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考场作文命题走势及其任务要求,阅卷老师评价规则以及审美需求,写作应考作文的经验与体悟等,也在关注范围之内。及时发现问题,打磨修正,并参照范文典例,对近期自己的应考作文加以复盘,定能受益匪浅。考场作文的“颜值、品相”非常重要,特别需要加强考文的“养颜护理”。标点使用、文字书写、文辞选用、分层设段、标题呈现、观点亮相、首尾照应、卷面印象等等,均在考量与提升分值内,万不可掉以轻心。忽视任何细节,都有可能导致品相打折、质量损伤。
与此同时,考场作文是需要关怀时代的。近年来的考文命题,总会或显或隐关注热门话题,彰显时代风骨,回应民众心声。考生可在仅剩不多的备考时日里,盘点一年来的核心话题或热门词语,掰开揉碎,咀嚼品评,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特有的作文元素,存储到记忆的“后备箱”,但有召唤,即派用场。特别推荐的是,考生应对一年来主流媒体的经典时评短论,筛选浏览,借仿化用,从而丰富自己的写作背景,积累一定的现实材料和鲜活语言。
写好考场作文,不仅需要厚实根基,更需要培植灵感。灵感的发生,往往在不经意的一瞬间。任何猜题、宿构、套作等,都是不可取的,只能利用好自身智慧源泉,加速对想象力的培养和对创造性的开掘。面对文题,要善于捕捉闪光的一瞬间,突破瓶颈,聚焦关键,从容而智慧地表达思想,彰显写作个性。学会从语言层面入手,生活层面展开,哲学层面思考,美学层面升华,多元思辨,立体权衡。
考场作文是一首青春的赞歌,这歌词里,有你有他更有“我”。在备考中,考生要学会自我反思与定位。大凡为文,一定要感于“我”胸,发于“我”心,出于“我”手。如何处理“我”与自然、“我”与时代、“我”与社会、“我”与他人的关系,是绕不开的话题。考文地盘“我”做主,“我”,可能是一个真实情境下的“我”,也可能是一个被角色和任务化了的“我”。“我”是新生辈的一员,也是准备接受挑选的对象,理应朝气蓬勃,怀揣梦想。备考时,盘点经历,感悟成长,激活思辨,让写作处于感奋与灵动状态,做到笔墨不锈,文辞不涩,思维不固,观点不偏。
注重对“错题”“典型题”的反复练习
学生提问:复习数学现在还有啥诀窍?“刷题”还来得及吗?
天津市南开中学数学高级教师、高三数学备课组组长康玥:
还有一个月高考,立足当下来看,我想告诉学生的是,如果你平时数学成绩比较低,那现在“刷题”会有一定作用。如果你的成绩已经稳定在中上等水平,那通过“刷题”提升成绩,起到的效果往往不及预期。那么,现在究竟应该怎样复习数学科目?
一是要加强分析能力,完善逻辑分析体系。高中数学的学习绝不是方法的收集和套用,关键在于探究题目条件与解法之间的必然联系、逻辑关系,并根据问题特点主动选择适合于此题的方法。如果你只是为了解题,机械套用所学方法,忽略题目本身的特点和结构,尽管也可能得到正确答案,但花费的时间会更多,出错的概率也会变大。因此,认真分析问题,主动采用恰当方法,根据题目特点设计适合于它的解法,完善逻辑分析体系,是当下的复习关键之一。
二是注重“错题”“典型题”练习,这是成绩提高的“加速器”。一个具体的数学题目由“不会”到“会”,绝对不是听人讲解、做好笔记、理解答案思路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自己通过反复练习独立地将其解答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改错题”,但并不是“错题”改好了就说明自己掌握了,很多人只不过是将“答案”重新复制了一遍,对于成绩提升并无帮助。在我看来,一段时间后自己能够不借助答案完全解答出来且结果正确,才算真正达到目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错题改好了”。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对“错题”“典型题”反复练习,持之以恒。
三是坚定的心理和信念,这是最可靠的“秘诀”。高中三年的学习不会一帆风顺,任何学生在学习或考试过程中都会遇到自己的“瓶颈”,在困难阶段相信自己、相信老师、相信学校,咬牙坚持,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结果。行百里者半九十,坚持完成好高考前最后一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付出一定会有所回报。
作息规律不宜强行改变
学生提问:高考马上到来,大家都很紧张。我们应该如何放松、调整?
河北张家口一中特级教师尤立增:
面对高考,几乎所有考生都存在考前的焦虑与紧张,只不过因程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表现与状态,严重者如失眠、头痛、易怒、情绪低落等。其实,考前适度焦虑未必是坏事。适度紧张会激发人体潜在能量,有助于大脑保持足够的兴奋。但这种焦虑和紧张一旦超出范围,则会削弱高考备考战斗力,影响复习效率。因此,高考生有必要正确了解自己的现状和问题,及时调整心态。
第一,明确自我定位。目标定得过高,容易因难以达到目标而产生焦虑,影响考试发挥,而目标定得太低,则会影响潜能发挥。如同跳高比赛,你只有跳过1.7米的能力,可你总是把横杆放在1.9米处,等待你的只能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你总是把横杆放在1.5米处,虽然每一次都能轻松越过,但你的能力却始终无法充分展示。因此,要根据模拟考试成绩,实事求是地评估自己的学习实力,确定自己的目标。
第二,运用积极自我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一种启示、提醒和指令,它会告诉你注意什么、追求什么和怎样行动。要学会“关门”。学会关紧“昨天”和“明天”这两扇门,过好每一个“今天”,既不对昨天耿耿于怀,也不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忧心忡忡。要学会“计算”。算自己做对的事,越算越有信心。既不对考试中自己的失误过度懊恼,也不对现有条件和环境过多抱怨。要学会“舍得”。当高考临近,你越发觉得时间紧、任务重,复习无从下手,这时要学会“抓大放小”,抓主要矛盾,抓关键问题。你还可以每天大声朗读一段励志文字,这类语言暗示既可以提振信心,也可以积累作文素材。
第三,调整好作息节律。最后冲刺阶段,要拒绝搞疲劳战术。有些学生一味“开夜车”,导致第二天上课无精打采,进而心情烦躁、信心减弱。有些专家提出要“早睡早起”,我不甚认同。因为学生已经形成适合自己的作息规律,强行改变,会使得生物钟紊乱,我建议将高三形成的作息规律保持到高考以后。
第四,学会沟通交流。有的学生总是把心事憋在心里,越想越别扭,越琢磨越没信心。因此,要学会沟通交流,学会释放不良情绪,如把心事写在日记本上。同时,也要主动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把内心的苦闷倾诉出来,并得到他们的安慰、鼓励和支持,这样有利于释放心理压力,也有助于改变信心不足的状态。
回归课本 关注新旧课标差异
学生提问:进考场前,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重要事项?
江苏省南京市中华中学副校长钱华:
备考最后阶段做好“三个回归”,能帮助考生实现新的突破。
第一,回归课本。今年很多省份的高三学生,都是第一批正式使用新教材的考生。2023年高考评价体系反复提到关注教材,注重基础性。因此,对于新旧课标中的差异如何在新教材里呈现,需要考生密切关注。新增的知识点、和旧教材不一致的表述、典型的例题和课后习题、重要的实验和探究等,考生都应做好耐心细致的梳理与复习。
第二,回归真题。最后阶段,考生要保持手感,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在最后有限时间内,建议考生更多回归真题,将近几年的高考整卷作为练习材料,从审题、答题、标准答案的分析等多个角度体会命题思路,感悟考查重点,警醒疏漏知识点。事实上,核心知识点、经典题型一定会在高考中反复出现。
第三,回归错题。很多考生解题中存在惯性思维,且难以纠正。我在一线教学中发现,高三一年做了无数模拟卷,但不少考生依然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如审题不清、相似概念辨析不清等。事实上,失分点其实就是增分点。此时的考生需认真梳理重要模拟卷上的典型错误,用不同颜色的笔对错题进行圈点批注,对典型错题做好归档工作,避免在高考中再发生类似错误,减少因失误带来的丢分。
与此同时,我还想强调的是,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很多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考生的饮食起居是考前良好状态的重要保证,做好以下几点很关键:
第一,时间调节。考前两周左右就要调节自己的生物钟,让大脑的“兴奋点”尽量与高考时间完美契合。
第二,劳逸结合。备考阶段每天最好都能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但不宜过于剧烈。同时,每天应设置半小时左右的午休,毕竟高考是非常消耗脑力和体力的一项活动。晚上不玩手机,不要熬夜,睡前可以听听轻音乐,看几篇美文,喝一杯热牛奶提升睡眠质量。
第三,健康饮食。每天要确保摄入充足的糖类和蛋白质,新鲜蔬菜和水果等。做到营养要均衡、烹调要适合自己平常口味,尽量少饮用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来“提神醒脑”。
第四,关注气候。春夏之交,气候变化多端,容易发生呼吸道疾病。考生应注意及时增减衣物,保持环境通风,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防止感染疾病影响考试。
(本报记者 晋浩天)
链接
高招“三大专项计划”答问
问题:
“三大专项计划”招生对象分别针对哪些学生?
解答:
国家专项计划面向脱贫地区定向招生;地方专项计划面向各省(区、市)实施区域的农村学生;高校专项计划定向招收边远、原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按照中央脱贫攻坚有关部署,专项计划实施区域的贫困县脱贫后2023年仍可继续享受专项计划政策。
问题:
怎样了解专项计划的实施区域?
解答:
实施区域的农村范围由各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确定。考生可根据各省市招办发布的相关规定,查看具体实施区域。
问题:
专项计划定向招生是否意味着定向就业?
解答:
专项计划定向招生与就业无直接联系,并不是定向就业。
问题:
报考“三大专项计划”要注意什么?
解答:
从2023年起,往年被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