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数量持续下降
今天(6月26日)是第36个国际禁毒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当前我国毒品犯罪形势特点。近年来,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数量持续下降。
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数量持续下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18年至2022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数量持续下降。2022年降至3.7万件,较2015年高峰时期下降73.38%,较2018年下降62.75%。毒品案件在全部刑事案件中的占比也从2018年的8.35%降至2022年的3.59%。
案件分布地域化特征明显。2018年至2022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毒品案件排名前10位的省份,仍主要集中在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
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庭长 李睿懿:其中,西南地区占3席,反映我国禁毒斗争主战场仍在西南,华南地区作为毒品入境流转地,华东、华中地区作为毒品集散消费地,案件量仍然较大。
近五年,随着我国吸毒人员数量逐年下降以及戒毒管控措施不断加强,毒品消费市场持续萎缩,末端毒品犯罪大幅下降。2022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非法持有毒品案件853件、容留他人吸毒案件6301件,较2015年高峰时的10875件和35867件分别下降了92.16%和82.43%。
国内规模化制毒犯罪得到有效遏制
发布会上,最高法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国内规模化制毒犯罪得到有效遏制,传统重点省份制毒活动持续大幅萎缩,源头性毒品犯罪呈现新态势,制毒犯罪逐渐呈现地域分散化、规模小型化、流程分段化等特点。
据介绍,“金三角”仍是我国毒品的主要来源,境外毒品经传统渠道入境受阻后,利用货车夹带通关或者采取抛投、挖洞等隐蔽方式走私毒品案件增多。通过国际物流寄递、陆路绕道或者海上走私毒品情况加剧。
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庭长 李睿懿:毒品犯罪网上和网下交织更为紧密,“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等非接触式犯罪手段逐渐成为毒品贩运的新常态,利用GPS定位追踪监视运毒的案件增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寄递业态发展,毒品犯罪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犯罪手段更加多样、隐蔽、复杂,给毒品案件审判工作带来新挑战。
新型毒品犯罪呈上升趋势。涉案毒品呈现传统、合成、新型毒品“三代并存”格局,且新的替代滥用物质不断出现。
最高人民法院刑五庭庭长 李睿懿:海洛因、甲基苯丙胺、氯胺酮仍占据涉案毒品前三位。涉甲卡西酮、合成大麻素等新型毒品犯罪总体呈上升态势。医疗用麻精药品和依托咪酯、“笑气”等非列管物质流入涉毒渠道问题不容忽视。
针对未成年人涉毒问题,最高法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毒品案件审判中,人民法院注重加强未成年司法保护,对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以及引诱、教唆、欺骗、强迫未成年人吸毒的,均依法从重处罚。
各地举行多种活动 宣传禁毒知识
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各地各部门以“健康人生、绿色无毒”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禁毒宣传活动。
在重庆,首列禁毒轨道专列——“山城禁毒号”昨天(25日)从巴南区鱼洞轻轨车站驶出。这趟专列的车身上喷涂着醒目的绿色图案,以“健康人生、绿色无毒”为主题,将禁毒知识传遍千家万户。
河北衡水、沧州等地的禁毒活动,用深入人心的禁毒歌曲、精彩的武术表演以及本地书法家的禁毒书法作品,以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武术文化和禁毒知识。
沧州市禁毒办副主任、市公安局禁毒支队政委 董强:沧州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正在创办全国禁毒示范性城市,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强身健体、远离毒品,也契合了“文武沧州、无毒狮城”的理念。
为营造浓厚的禁毒宣传氛围,山东日照、江西赣州、陕西西安、浙江湖州、辽宁等地公安机关将禁毒与运动结合起来,通过举行公益长跑、健步走、登山等活动,传递“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理念,倡导绿色无毒的健康人生。
活动现场设置了多个宣传点展示毒品模型,民警向市民面对面讲解禁毒知识,吸引了众多市民和志愿者参与。
广东佛山、山东平度等地,还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造“禁毒元宇宙”,“禁毒知识云平台”,融合3D元素、数字展馆、元宇宙概念,着力构建数字化、沉浸式的线上禁毒平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