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围屋再现光彩(一线调研)
江西省龙南市实施客家围屋保护修缮利用行动
(资料图片)
古老围屋再现光彩(一线调研)
图①:航拍位于龙南市关西镇的西昌围。
施鸿雄摄
图②:在龙南市杨村镇燕翼围内,织带手艺人在展示客家织带制作技艺。
李林烜摄
图③:位于龙南市关西镇的佛仔围一角,原本闲置的老屋被改造成民宿。
本报记者 周 欢摄
四面高耸的围墙、屹立四角的炮楼、敦实厚重的墙体……客家围屋,中国民居特色建筑,曾护客家先民数百年安居乐业。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的龙南市,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的“中国围屋之乡”,保存有376座客家围屋。
时移境迁,古老的围屋一度面临倒塌甚至消失的风险。龙南市系统实施围屋保护修缮行动,并推动活化利用,让一座座围屋焕发出新的光彩。
实施抢救性保护
“对围屋的保护修缮迫在眉睫”
傍晚,走进龙南市南亨乡东村村下兴围,余晖倾洒在一垛垛斑驳的老墙上,围屋前的地坪上,晒满了金灿灿的稻谷和玉米。
晚饭过后,陈建东照例来围屋巡看。“看看老墙体有没有倒塌、墙面有没有脱落、屋面是否完好。”下兴围是下兴村陈氏家族的祖宅,作为围屋产权人之一和修缮理事会会长的陈建东,最关心的就是围屋的保存情况。
客家围屋,即客家人建造的围合式民居。千百年来,客家人从中原迁徙他乡,兴建集家、祠、堡功能于一体的围屋建筑,聚族而居。
时代变迁,一部分村民搬出围屋,但古老的围屋仍然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敬宗祭祖、团结宗亲的重要场所。逢年过节,陈氏家族后代都会在下兴围祠堂举办祭祖、庆祝等活动。
“我们现在看到的下兴围,是去年政府实行奖补政策后,对围屋外部进行整体修缮后的样子。以前,家族每年捐的几万块钱,仅够修缮祠堂用,无力顾及围屋其他部分。”陈建东说。
“屋养人,人也养屋。围屋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长年不住人,加上风雨侵蚀、蚁虫侵害,年久失修,晴天怕着火,雨天怕倒房。”龙南市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潘平热爱客家文化,该中心也是龙南围屋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的主要牵头单位。
2018年,潘平开始对龙南围屋进行田野调查,早上6点不到就起床,实地走访完几座围屋再去上班。3年下来,他走遍了龙南的所有围屋,系统收集整理了围屋名称、地址、建筑年代、产权、损毁程度等信息。
“过半围屋局部残损或严重残损,有的仅存遗址和仅存围名。”潘平眉头紧锁,“对围屋的保护修缮迫在眉睫,至少要先实施抢救性保护。”
2021年12月,龙南市印发《龙南市客家围屋保护修缮利用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要探索建立客家围屋保护体制机制,重点实施客家围屋保护修缮工程,加强周边环境整治,在妥善保护的基础上,推动客家围屋的活态利用。
谁来保护?
“形成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社会资本、产权人多方参与、多级联动的围屋修缮格局”
事实上,2010年至2021年,龙南相关部门先后20次对15座围屋进行维护修缮,耗资3840余万元。然而,仅靠政府的力量,还远远不够。
政府搭台,社会力量“唱戏”。《方案》鼓励围屋产权人筹资修缮,鼓励企业和乡贤等参与围屋修缮与利用,政府实行监管。龙南市财政两年安排2000万元,对每座完成修缮并通过验收的围屋按修缮资金的50%实行奖补,一座围屋奖补最高不超过50万元,以此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
根据文保级别、保护利用价值、交通便利度等条件,《方案》把围屋分成五大类:一类为国家、省文保单位,有8座;二类为赣州市、龙南市文保单位,有34座;三类为城市规划区和工业园区范围内围屋,约60座;四类为交通主干道沿线和分布零散但保存较为完好的围屋,约120座;五类为其他围屋。
“一类围屋有专项资金,主要对二、三、四类围屋采取社会力量修缮利用、政府奖补监管的模式;五类围屋则以维持现状保护为主,保留祠堂、围墙等文化意象,等条件更加成熟后再进行修缮活化利用。”潘平介绍。
陈建东介绍,下兴围属于第四类,现有产权人90余户,去年筹得修缮资金32万元,获得政府奖补资金16万元,更换了屋面和小青瓦,修缮了外墙体。
“奖补政策的撬动效果明显。客家人宗族观念强,对维系宗族情感的老围屋本身就看得重,有了政府奖补,围屋产权人自筹意愿就更高了。去年,南亨乡整体修缮了4座围屋。”潘平说。
对于开发价值高、交通条件好的围屋,乡镇发挥牵头作用,把围屋整体流转给合适的企业或乡贤,进行保护修缮、活化利用。
走进关西镇翰岗村佛仔围,房间内,工人们正紧张地施工装修。原本破败的老围屋正蜕变成一家民宿。翰岗村是民宿投资人徐春华的外婆家,盛满了童年玩耍的记忆。“对这座围屋有感情,不忍心看它衰败下去。”徐春华常年在大湾区经营民宿,有着丰富的经验。
对于配套优势不突出,但又具备开发价值的围屋,部分乡镇探索出乡镇先期修缮、后期招商的模式。
龙南镇整合新农村建设、上级奖补、乡贤捐赠等专项资金400多万元,对红岩村烟园围新围和老围进行了整体修缮,再由本地一家公司对围屋内部装修,招引各类业态。“双方商定,公司每年利润,镇里和村里拿四成,公司拿六成。这种模式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大家都获益。”龙南镇党委书记欧忠平说。
此外,龙南还运用国有资本积极打造围屋开发利用标杆项目,目前,龙南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已修缮并开发利用了13座围屋。
“去年撬动社会各界资金近3000万元,完成围屋修缮31座,实现活化利用11座,基本形成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社会资本、产权人多方参与、多级联动的围屋修缮格局。”潘平说,允许多种模式存在,目的就是让尽可能多的围屋得到保护。同时,政府加强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不改变围屋的基本建筑风貌,杜绝“拆真建假”“过度开发”“建设性破坏”,禁止把围屋变相建成私人会所等。
怎么保护?
“坚持‘能修不换’‘最小干预’原则,恢复建筑原有历史风貌”
午后,烟园围新围内,草木葱郁,幢幢房屋错落有致。屋面的小青瓦、墙上的三合土、脚下的鹅卵石……浓浓的古意,扑面而来。
今年63岁的李明华是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去年开始他担任烟园围新围修缮顾问。“修缮一座围屋,比新建一座围屋还难。”李明华直言,“难在复原,保持原来的结构、尺寸、样式,坚持‘能修不换’‘最小干预’原则,恢复建筑原有历史风貌。比如,有时修屋面和梁柱,需要拆里面的榫卯和斗拱,修完又要装回去,怎么拆不会被拆坏,这就要靠技术和经验。”
李明华指着围屋内的一面墙,向记者介绍:“当时,这面墙上面完好,下面开裂严重,又不能完全推倒重砌。我们诊断,开裂原因是地基下沉。于是,我们就先加固修复地基,再拆下面的墙体,边拆边用支架撑起上面的墙体,最后砌墙。”
“为了修旧如旧,针对围屋外墙面的三合土,我们就下了不少功夫。虽然我们知道三合土是由黄土、石灰、河沙配比搅拌而成,但是为了调制出和残存墙体三合土相近的颜色,我们做了十几次试验,花了大半个月。”负责修缮烟园围新围的江西商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吴才明告诉记者。
为规范全市围屋保护修缮行为,龙南市制定了《客家围屋保护修缮实施细则》。残损缺失1/2以下或3厘米以内的地面青砖只需补嵌;砖墙开裂修复,细微裂缝(0.5厘米以下),采用白灰砂浆勾缝;木构件做旧处理,配料红茶一两、黄芷一两、研磨墨汁适量、饮用水3.5公斤……从地面维修、墙体维修、楼板楼梯维修,到油漆处理、防虫防腐、排水整治,该细则对围屋维修方法给出了详尽的指导,可操作性强。
去年2月和5月,龙南市客家文化研究中心牵头举办了两场围屋保护修缮现场教学会,每个乡镇选派2—5名工匠参加学习,相关部门和全市承接围屋修缮工程的公司也一同学习,李明华等几名老师傅现场教授并演示围屋修缮技艺。
长期对围屋和古建筑感兴趣的90后小伙赖门锋,过去做普通建筑工程,去年他参加了现场教学会,组建了一支围屋修缮队伍,很快他就开始崭露头角——今年5月,他接到了渡江镇象塘村水围整体修缮“大订单”。
水围修缮难度不小,围屋正门一整堵墙向外倾斜10多度,有重大安全隐患。镇里要求确保安全的同时,保持美观,还给他发了一张其他围屋类似问题修缮完的照片——紧挨外墙垒几处形似小山包的凸出结构,以此支撑倾斜墙体。
“太丑!不符合围屋建筑风貌。”赖门锋花了小半个月分析结构受力、做结构设计、准备物料,决定贴外墙建6根方形钢筋混凝土大柱子支撑,主柱长宽1米×0.7米、墩子1米×1米、地基2米×2米,外刷三合土,以求统一。“最近来参观的工匠不少。”赖门锋颇为得意。
今年,龙南又有20座围屋被纳入保护修缮计划。与此同时,一支超过100人的围屋修缮工匠队伍正快速成长,其中不乏像赖门锋这样的年轻人。
怎么利用?
“因地制宜,因围制宜。以实用为导向,以利用促保护”
清晨,缕缕阳光透过一层轻纱似的薄雾,照射在高耸的燕翼围上,百年老围迎来新的一天。
前一天下午从大湾区过来游玩的陈女士,选择入住燕翼围旁的栖翼围民宿。一早,陈女士漫步在围屋内外,独享这份宁静与悠然。“触摸梁柱、轻抚窗棂,俯瞰青砖黛瓦、仰望高墙炮楼,无数个瞬间,古朴的客家文化和客家围屋让我着迷。”陈女士说。
燕翼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赣南最高的围屋,周边还分布着大大小小26座围屋。“我们发挥围屋资源集中的优势,把古围、古巷、古塘、古桥、古井串联起来,建设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古镇,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客家风土人情,感受客家文化传承。”杨村镇党委书记赖伟胜介绍。
“商业业态固然重要,我们也深知,文化是‘魂’。搞围屋活化利用,要挖掘好、展示好、融合好客家文化,不能只借一个围屋‘壳子’。”赖伟胜说。
把一簇线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绑在腰上,77岁的客家冬头帕和织带县级非遗传承人赖淦妹手持带尺,左右穿梭,不一会儿,五颜六色的丝线编织成精美的花纹图案,呈现在细长的客家织带上。好奇的游客围了一圈又一圈,定睛细看。
62岁的锡匠师傅廖房秀制作、展示、售卖客家锡茶壶酒壶;73岁的篾匠师赖庆旺编织的竹斗笠摆满了门前的石阶;围屋群内有500多年历史的龙南杨村龙舟赛是省级非遗,每每开赛,热闹非凡……
“因地制宜,因围制宜。以实用为导向,以利用促保护。对围屋的活化利用是灵活的,我们引导各乡镇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打造业态、突出特色、塑造品牌,走差异化发展的路子。”龙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党组书记蔡石海说。
烟园围新围是龙南著名的“红军围”,上百名红四军战士曾在此驻扎,围内至今留存30余条红军标语。龙南镇充分利用这一红色资源,在围内布设红军标语陈列、红军战斗和生活场景再现等主题展览,把烟园围新围建成龙南红色教育重要阵地。
而占地面积更大的烟园围老围经过整体修缮,引进了书画工作室、共享茶室、餐饮等各类业态。“我们的想法是,借新围吸引游客,研学团、旅游团参观完新围后,就来老围休闲放松。”欧忠平说。
“围屋修得很漂亮,村里也热闹起来了。”村民唐明清是烟园围产权人之一,如今,他一年能拿800元流转费,游客多的时候还出来摆摊,一个月下来便有1500—2000元的收入。
龙南城区边上的鸦背和光围被打造成夜市;关西围景区内的田心围和圳下围被改造成民宿,满足游客就近住宿需求;位于龙南高铁站对面的栗园围是龙南最大的村围,保留有完整的村庄格局,将被打造成客家主题商业集市……
“2021年赣(州)深(圳)高铁建成通车,龙南融入大湾区‘一小时经济圈’,直接面向大湾区旅游消费市场,渗透赣闽粤、新马泰等全球客家市场。目前龙南已和赣闽粤主要客源地100余家旅行社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同时我们以筹备世界客属第三十二届恳亲大会为契机,不断丰富旅游产品,设计客家文化之旅等特色旅游路线,举办‘围屋之夜’乡村音乐节、客家龙舟赛等本土旅游节庆品牌。今年以来,龙南共接待了近百万人次的围屋游旅客。”蔡石海介绍。
关键词: